陈晓鸥 | 用三十三年匠人之心,筑梦播音教坊!
♫
见过电视学院的美少女老师
见过理工学部的大咖老师
见过网络中心的隐藏大神
☞揭秘 | 在b站拥有13万粉丝的全能大神竟然是中传的......
中传还有怎样的师资力量?
今天传传要带您走进
一位如“妈妈”般温暖的老师
她就是
第十三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陈晓鸥
提到她,学生言语中都充满着温情~
☟
我们的微信群名叫作“三只晓海鸥”,我们三个小伙伴儿就像鸥妈的孩子一样。对于专业上的一切问题,鸥妈是严师,总是严格严格再严格,而对于我们遇到的困难与挫折,鸥妈是慈母,总是鼓励鼓励再鼓励。
鸥妈在我们眼中就是妈妈一样的存在,她心中总是挂念着我们。“最近怎么样?”“遇到什么问题了吗?”、“有什么困惑吗?”、“实习顺利吗?”这是时常挂在鸥妈嘴边的话。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有任何问题,鸥妈都会耐心地给我们支支招,提提建议。
16播硕 杨越西
鸥妈是一个亲切又严厉的家长。鸥妈本身基本功就特别扎实,这是让我们佩服和敬畏的一点,所以在功课方面会严格要求我们,希望我们把基础打牢,该表扬的会表扬,但该提出问题的也不会含糊。而在生活方面,对我们又十分照顾,和蔼可亲。
16播硕 陈柯霖
鸥妈常说这样一句话:“人应该什么时候干什么事,年轻的时候应该多拼搏,多学知识,多闯荡。”每当我遇到困难想放弃的时候,这都是一只强心剂。感谢鸥妈的栽培,让我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16播硕 刘小辉
当当当当
陈老师来啦~
陈晓鸥教授现任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播音主持创作基础部主任,硕士生导师。1984年从本校播音系毕业留校,至今已从教33年。
2017年9月,陈晓鸥老师荣获第十三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教学大于天”
“ 在我眼中,授课是最重要的,教学大于天。”在与记者的交流中,陈老师反复提到这句话。30多年来,陈老师的学生覆盖了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以及其他各类层次的学生,她每年都会超额完成教学任务。以近三年为例,仅为本科生授课就高达682学时,年均227学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教学思路。
谈起自己的从教经历,她谦虚地说:“并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我只是做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课堂上的陈老师
人们常常这样形容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多年来陈老师针对播音主持教学的特殊性,坚持组织教学组老师集体备课。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老师们走进录音室,先于学生打磨课堂上要训练的新旧稿件,在相互切磋中找到问题,共同探讨。
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备课时,老师们会就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充分讨论,找到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必选动作”,鼓励大家在此基础上突破。同时,鼓励老师间互相听课,互相学习。这样的好习惯,好做法,一直坚持了下来。
▲陈老师与2016级硕士小课合影
关于课堂教学,陈老师也有自己的体会。“虽然教学内容相同,但我不想用一成不变的方法呈现。”尤其是面对90后、95后的学生,她努力寻找“契合点”。一方面,训练的稿件“花样翻新”,在保留经典的同时,加入大家熟悉的内容。另一方面,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杜绝一味说教,引入同学们日常关注的社会事件,穿插流行的“网络语言”,展开充分讨论,在潜移默化中传递思想、观点和方法。“这样的课堂经常充满了生机与趣味。”同学们这样评价。
课堂之外,陈老师利用新媒体同学生们充分交流。从最初的e-mail、QQ,到如今的微信,都化作了她的“教学利器”。“做我的学生有点儿‘累’,因为不能闲着。”她笑着说。小班有11位同学,她每次课后都会布置作业,或是发声训练,或是消化课堂内容。大家以语音形式交作业,陈老师则在课前给每一位同学详细反馈。遇到有人不明白时,她便会模仿错误发声,配以详细说明,直到对方真正听懂。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然而,正是这种方式,实现了课上课下无缝对接,弥补了课堂训练时间有限的不足。
▲深夜仍指导学生作业
播音主持专业的实用性很强,与业界需求关系密切。因此,在教学的同时,陈老师也把目光投向了专业实践。
一年一度的“齐越朗诵艺术节”,是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展示自我风采和专业能力的高级别舞台,同时也是播音主持艺术学院老师比较忙碌的时刻。和学院其他老师一样,作品筛选、比赛观摩、一对一辅导,她全程参与。无论在赛场上看到同学们的不足表现,还是有同学提出问题,陈老师都会一一解答、指正。由于课业安排等原因,辅导通常在下午课后进行,有时候连饭也顾不上吃。整个过程虽然很累,但提到“齐越节”,陈老师总是会说:“这是一份责任,既对工作负责,更要对学生负责。”
▲陈老师吃饭时也不闲着
多年来,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与央视一直保持着密切合作,我校选拔优秀学生在央视实习,协助完成后期配音工作。陈老师积极投入其中,全程跟踪指导。在她看来,这既是给学生提供的一个实践平台,也是对教学成果的全面检验。在海选学生时,严格把关。实习开始后,陈老师时刻关注学生的播出节目,寻找大家在状态和专业上的不足与缺陷,并通过邮箱、电话、微信以及面对面辅导的方式进行沟通。在业界导师和校内老师的严格要求下,同学们的专业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教学成果也得到验证。
陈老师高兴地告诉我们,如今央视新闻频道的后期配音,很多由我校学生完成。2012年,“校台合作 ”项目荣获当年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陈老师在演播室给本科生上小课
谈到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的问题,陈老师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我似乎没啥爱好,生活中也有工作的影子。”多年来,陈老师养成了“看电视”的习惯,收看的很多节目都与专业相关。如果发现新节目形式,就会启发学生去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练习。日复一日,陈老师从一档档节目中感受到了社会媒体的脉动与发展趋势,并据此调整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复合型学生。要求学生不仅善于表达,还要懂得拍摄、剪辑、后期制作等技术,在专业学习与技能中取得竞争优势。
不难发现,无论教学还是实践,在陈老师眼中,最重要的便是学生。
提起陈晓鸥老师,她带过的研究生,都不约而同喊她“鸥妈”。一个“妈”字,道出了学生对她的真切情感,也反映了她在学生心目中的真实形象。
对专业要求非常严格,也能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这是大家对陈老师的一致印象。 “‘a’音的开口度不够”、“后口腔没打开”、“叼字没叼住”、“腰上再给点儿劲儿”、“发音位置别跑”、“重音再‘拎一拎”、“找找说起来的感觉”,对于大家出现诸如此类的小瑕疵,陈老师总能一一准确地指出。此时的她,是名副其实的“严师”。这样的“较劲儿”也取得了成效,16播硕杨越西同学告诉我们,一位来自南方的同学,在陈老师指导下,仅用一个学期,方言味儿就大大减轻,普通话测试成绩由一级乙等上升到一级甲等,同学们都难以置信。
▲2016级播硕小课结束时,陈老师与其所带硕士生合影
作为老师,不仅要把专业技能教给学生,还应引导他们把握人生。在这一点上,陈老师言传身教更显润物细无声。她对专业基础稍差的同学总会多几分关注,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树立自信心。日常生活中,一次聚会,一篇稿件、一个聊天、一次讨论,潜移默化间,大家记住了她的教导:“该是你的总会是你的,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剩下就顺其自然。”“趁着年轻,拼命学、拼命干,咱不怕输,咱输得起!”“人应该什么时候干什么事”,一些学习、生活中的困惑迎刃而解,正确的价值观、创作观也逐渐渗透。
提到与陈老师生活相处的点滴,同学们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温情。16播硕杨越西同学回忆,只要没有特殊情况,每次小课结束后,鸥妈都会跟我们一起吃吃饭,聊聊天,从专业问题到人生选择,无所不谈。今年是鸡年,新年伊始,他们就收到了陈老师的新年礼物小鸡玩偶,冬天将至,又收到了老师送来的保温杯。16播本滕晋源同学则对一次期末考试印象深刻,她因病缓考,陈老师一再关心她的身体。总之,当大家遇到问题时,“鸥妈”便会来支支招,提提建议。
陈老师指导的16级硕士研究生,微信群名叫“三只晓海鸥”。当她的小课结束时,同学们纷纷在朋友圈晒幸福:我们爱鸥妈,我们永远在一起!
谈到未来,陈老师说:现在都在追求创新,但我想的更多的是如何传承。播音主持创作基础部的两门专业核心课程:播音主持语音与发声、播音主持创作基础都是几代老师用心血凝结成的体系化内容,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看家本领。现在要做的,就是老师要有一颗“工匠”的心,对它们进行精打细磨,把其中的精华教给学生。也只有拥有了基础,才能谈得上更多的创新。”
我们不仅要竭尽全力往前跑,还要回首走过的路,看看哪些是我们的宝贝,一定要传承下去。
陈晓鸥老师说这些话的时候,眼中闪烁着坚定。
教师用工匠之心
在讲台上一年又一年默默耕耘
才为学生铸就了圆梦的风帆!
传传向更多奋战在教学岗位的老师们致敬!
▍猜你喜欢!(点击即可阅读)
📷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言之有意,颜之有技
▍猜你喜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篇,点击即可阅读)
中传版《永不言败》!听完师哥的故事,你还 “为北京感到难过” 吗?
●●●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平台 ● ● ●
记者 | 曹琬晨 · 王雷亭
编辑 | 王雅馨
美编 | 张晓君
责编 | 刘帆